微信公众号声明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事件
2023年1月30日,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财政数据。2022年对于财政工作者来说是颇为难忘的一年。面对2022年复杂的疫情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财政政策大开大合,勇于担当,为稳增长工作和“三保”工作添砖加瓦。尽管财政紧平衡格局吃紧、土地财政失锚、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引发关注,但总的来说,2022年的财政运行柳暗花明,平稳收官,预计在2023年步入后疫情时代的财政运行会继续加力提效、稳中求进。
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按自然口径计算增长0.6%,在最后一个月累计增速转正;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较上月趋势性下行。
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亿元,同比下降20.6%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亿元,同比下降2.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同比下降23.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63736亿元,同比下降17.8%。
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6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79.6%;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
正文
一、财政收入小幅增长,年底收入加速修复
12月财政收入单月增速大幅回升,财政收入水平达到全年预算进度的97%,小幅落后于预算目标。1-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累计同比增长0.6%,单月增速同比增长61.1%,创下年内单月财政收入增速最高值。一方面,随着留抵退税影响逐渐消退,财政收入的年底攻坚闯关的动力更足,财政收入累计增速预计在十二月向-2%靠近;另一方面,由于去年四季度有部分所得税、增值税缓税政策出台形成低基数,助推了11月以来财政增速、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高增。
从财政收入预算完成度角度观察,全年财政收入完成度达到97%。单月修复较为可观,最后一个月冲刺效果明显,整体收入水平仍持平前年同期水平,考虑到疫情冲击、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完成当前目标已然不易。根据财政部相关表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达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万亿元,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在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十二月全国范围疫情政策放松,经济恢复至正常状态仍需市场主体进一步适应,在可见的几个月内财政收入继续提速障碍较多,预计后续财政收入增速会有所回落,但由于四季度以来的加速修复,年内的财政收入体量仍有望持平去年同期水平。
结构来看,多数税种增速延续十月以来的增长态势。1-12月全国税收收入16661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5%,降幅较上个月继续缩窄,非税收入37089亿元,同比增长24.4 %,增速逐月加快,对财政整体收入形成抬升。由于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入库、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中央非税收入大幅提升,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14.3个百分点。
不同税种来看,增值税和所得税等大税种收入增速改善幅度较大。1-12月国内增值税4871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5%,回暖态势明显。企业所得税43690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小幅提升;个人所得税14923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略有回落。整体来看,增值税、所得税大税种的增速拉升是10月以来财政收入上行的主要驱动力,其主要影响因素在于低基数效应、减税降费政策的告一段落和资金入库分流调整等。
小税种方面,多税种增速均出现单月持续为正,但土地和地产相关税种增速继续维持低位。1-12月累计,消费税录得16699亿元,同比上升20%,增速大幅提升,是扩充中央财政的重要手段;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9995亿元,同比增长15.4 %;关税录得2860亿元,同比增长1.9%。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表现仍然维持低迷,继续拖累整体财政收入。1-12月土地增值税录得6349亿元,同比下降7.9 %;耕地占用税1257亿元,同比增长18 %;房产税35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 %;契税579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 %。当前中央政府和各地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出台地产宽松政策,但地产行业格局尚未稳定,房地产行业销售和投资等指标全面复苏仍需时日,对整体财政收入的拖累预计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财政支出全年保持高增,基建和医疗卫生支出占比较高
总体来看,1-12月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增。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较上月有所下滑。目前来看,财政支出预算完成度达到98%,财政支出在全年没有受到收入端季度性压降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稳增长作用。
结构来看,12月的支出结构中民生类支出独占鳌头,而基建类支出则维持下行趋势。在2022年年度经济压力增大,全国各地疫情不断的情况下,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类的投入持续加码,四季度以来的疫情多地爆发让卫生健康类支出连续三个月出现高增。基建类支出由于基期因素和支出力度下滑等因素,增速单月继续下滑,农林水、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和节能环保类单月增速分别录得-7.11%、2.54%、-0.6%和-1.6%。年底基建的主要来源包括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财政支出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以及去年年底的基建支出发力导致当前基建支出增速较低,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出在年底出现分化,地方财政的支出力度远不及中央财政,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幅增加。
三、土地市场冷清继续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单月增速已经出现筑底现象
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年底前维持筑底阶段。目前房地产市场信用风险尚未完全出清,土拍市场热度不高,政府性基金收入下行增速有所收敛,增速为-20.6%。1-12土地出让金收入延续微弱复苏态势,全年录得66854亿元,增速低位回升至-23.3%,处于持续筑底阶段,但预算完成度只有78%。我们判断,在当前疫情后经济恢复尚未实现、地产行业悲观情绪尚未缓解的形势下,政策的松绑和见效仍然需要居民信心回暖,从当前土拍的数据观察,民企拿地热情仍不高,判断2023年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或将有所回升,随着地产销量增速有望筑底反弹,房企预期改善可能会带动拿地热情的修复,低基数效应也会越发明显。
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回落至2.5%,主要由于专项债的大量支出高峰已过。截止到12月底,今年下达的新增专项债按时提前发行完毕。城乡冷链物流占比较往年提升至34%,社会事业、交通运输和保障房占比基本稳定,均在16%以上。专项债发行后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项目实际落地情况,目前各地已经在提前筹备今年年初的专项债提前批,且提前批额度较2022年有较大提升,预计今年专项债发行将在控制宏观杠杆率的基础上继续增幅扩容。
风险提示:1、疫情影响超预期:疫情超预期扩散对经济复苏可能造成掣肘,容易传染到财税体制的运行,如果今年疫情传染压力较大,则财政收入增速会进一步承压;2、土地市场下行超预期:去年以来的地产行业不景气对广义财政的冲击较大,如果地产行业进一步下行,则会进一步拖累整体财政财力;3、专项债发行效果不及预期:由于今年专项债集中在上半年发行,下半年发行体量较小,结合部分政金债额度才形成一定稳增长财力,后续专项债发行体量或者提前批发行额度不够会影响年底稳增长效果。
文章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柳暗花明,继往开来——2023年财政数据点评》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黄文涛,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0120015
张溢璨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文涛宏观债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黄文涛(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0120015)宏观债券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